top of page

在荷蘭交換和念碩士的差別


明明都改名叫「尼德蘭」了,但我還是想打「荷蘭」;明明都去過荷蘭交換了,碩士我還是回到荷蘭。

「你真的這麼喜歡荷蘭喔?」很多人這麼問我。如果要簡單回答:「還可以啦,之前來過比較熟啊!」想要聽更真誠一點的回答:「適合生活啊!荷蘭人天性節儉,在這邊生活的慾望會變得很低(不常喝酒/呼麻的話),讀書環境也算單純、友善、安全,會說英文就可以活下來。」

在前一篇「為什麼來荷蘭唸書?」已經大致解釋我的動機了。不過在啟程之前,我腦子裡沒辦法有任何關於在這念碩士的想像。第一個星期,我就能體會到「交換」跟「碩士」生心境上的不同。因為我入住的學生宿舍,大部分都是交換生。這些交換生通常會依國籍聚集成群,嘰哩呱啦的聊天(就像三年前的我一樣),但因為年紀的隔閡和心境上的不同,你自己知道無法常跟他們 hang out。畢竟讀碩士太戰戰兢兢,不可能拿你的學費開玩笑。

以下整理我覺得交換生和學/碩士生可能體會到最明顯的差別:

(以碩士生的角度)

1. 認真交外國朋友

講真的,交換的時候 6 個月有 3 個月都在國外玩,上課的時候都遇得到臺灣人,很少有機會可以深度認識荷蘭人、甚至國際生。對於交換生,「新生訓練」可以算是我認識「非臺灣人」唯一的管道,當時很幸運地遇到 Sarah,可以一直保持聯絡到現在。而成為碩士生,我的主修有非常多的 Group project,因此除了上課日會見面之外,也會花很多時間約出來討論報告、吃飯、慶祝、一起想辦法度過憂鬱期...。念碩士,大家的共同點比交換生更多了!大家都有共同的目標 -- 順利畢業,對於上課的內容和同學之間課堂課後的相處,大多數人都會用心去了解和感受,試著珍惜這難得的緣分。

2. 生活不是每天都那麼美麗

之前交換的時候,覺得在荷蘭的生活很愜意,雖然跟自己相處需要時間學習,大致上你可以透過規劃旅行、在家看電影、學做菜、畫畫等排遣時間;碩士生因為需負擔學費,常常有破產的危機意識,大部分自由時間就是待在同一個城鎮裡買菜、煮菜、找事做。舉我自己的生活為例,長時間待在 Groningen 的生活,我曾發生腳踏車前後輪各爆胎一次、住附近的鄰居青少年來惡作劇、共用的廚房和廁所髒到你無能為力、出門騎車遇到暴風雨,回到家就放晴、同一棟樓的鄰居墜樓、辛苦找房、小組組員分工問題...各種讓人心情差的事。這半年內遭遇到的生活挫折,遠比在交換時來得多。因為「必須在這生活」的這種心境與交換時不同,自己會意識到自己正逐漸脫離舒適圈;有些事情既然來了,就是得學會去面對它。

3. 更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

這也許跟我念的科系有關。在交換時我其實是胡亂選課,會讀書的亞洲人知道要怎麼歐趴;但碩士我念的是「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探討非常多「跨文化差異」,當講到我所熟悉的文化,西方人是如何理解時,我有想補充的就會舉手說。正因為是自己熟悉、有興趣的東西,比起歐盟政治,我在課堂上的確可以更有參與感。還有另一個原因,也許跟「比較習慣說英文」也有關。有了在交換時期的對照組,三年後再回到荷蘭,無論是自身經驗的增長,或是口說在一定程度上更有信心了,都讓我可以盡量表達在有關話題裡,當下腦中浮現的想法。最重要的動力,當然是身為一個臺灣人,在班上同學沒有中國人的世界裡,我們可以勇敢做自己,臺灣人站出來!!!!我們可以統治整個班級(就是以臺灣人的角度校正大家對於亞洲的一些迷思哈哈)!

在荷蘭交換時,就已經把握機會去了 10 個國家玩,這也讓我在念碩士時比較清心寡慾,不會因為一時衝動就想在一個禮拜的假期內出國;同時,你也會更習慣在這裡的生活模式,抗壓性也比之前高。這也是很多人把大學的交換當成「場勘」的原因,能事先知道自己能不能好好適應在這個國家生活。

到 Groningen 第一天

 

「那在這需要講荷蘭文嗎?」念書的話絕對不用。荷蘭文在大家眼中是個非常小眾的語言,學習也需要一個強烈的動機。如果未來想在荷蘭工作,「會說荷蘭文」可以幫助你更融入同事圈子(跨國公司即使工作用英文,荷蘭同事的圈子還是很難打入);假如你與荷蘭人結婚,那就是一定要通過荷蘭文考試了。

荷蘭對於海外人才有個友善的政策:Search Year。假如是畢業於世界百大,在畢業三年內都可以申請一年的 Search Year 得到簽證,合法在荷蘭找工作;假如有順利找到,一年期限到了,再看雇主要不要幫你申請工作簽證。這項政策可以讓非歐盟的畢業生跟歐盟學生站在同個起跑點,雇主較不會嫌麻煩,而優先錄用歐盟畢業生。這也是「未來想在荷蘭工作」很大的考慮原因;當然,在荷蘭念相關科系的碩士,對於找工作時也會更有說服力。

就我而言,很幸運有父母的支持,當學生是一段自由而幸福的時光。雖然有教育體制的差別、與各國學生交流須承受的一些壓力、對於自己的沒自信也需要克服,但因為擁有更多與自己相處的時間,也可以知道自己最嚮往怎麼樣的生活方式。很久以前我有寫下一段話:「我不能永遠活在安逸中,但我永遠也不想忘記人是可以活得愜意的。」這是我體會到歐洲的 lifestyle 後得出的心得。要不是實際跟其他國家的人相處,你不會知道他們是怎麼看待臺灣、看待世界的;要不是體驗過荷蘭的教育制度,你也不會知道臺灣的教授知識量真的是爆棚、體系也更有制度、教出來的學生水準真的比很多歐洲學生聰明很多。

我也還在透過時間在歐洲學習排解情緒、控制體重(?)、在開票時討論家鄉、在回憶中想念朋友、在過年時想念家人。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