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在荷蘭四個多月的生活觀察與murmur

人生中第一次以一個不是觀光客的角度深度認識一個國家。四個月說不長也不短,但還是想記錄一下我很喜歡的國家,去了那麼多國家旅行,問我最喜歡哪個國家,我會毫不猶豫的說荷蘭。

  • 行政效率

假如你實際走到他的office辦事情,往往都會看到一大堆人坐在等候區,有一個負責接待的員工會先問你的問題是什麼,然後先請妳坐著等一下,面帶微笑的問你要不要喝杯咖啡?之後假如能幫你處理問題的櫃檯空著之後,那位接待員就會引領我到那邊去。這跟在台灣大家抽號碼牌叫號的方式非常不一樣,荷蘭多用人工的方式,多了點溫暖、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台灣則是多了效率,你很清楚你離可以辦事的櫃檯中間的人數、也方便估計時間。

假如你是打電話,劈頭的第一句荷蘭文不用緊張只是打招呼,當你講英文後他們通常也都能用流利的英文跟你溝通,只是不是所有人都有儲值電話費,如果你怕表達不清楚又會浪費電話錢,建議可以跑一趟office效率會比較好。

寄信的話大概是最讓人沒安全感的,因為你也不確定他收到了嗎或是什麼時候回覆。寄實體信可以去超市jumbo買單個信封0.2歐,再到每個火車站都有的AKO書店買一個荷蘭國內郵票0.73歐,郵筒分佈性密集,通常要五天才收的到,記得要看好郵遞區號投郵寄範圍,才不會寄丟。

總而言之這裡的行政效率並不像台灣快、狠、準,我申請房補的時候程序完全跟我鄰居一樣,但是他什麼都沒寄就拿到房補; 而我不僅收到了一封實體信要我寄資料,過了一個月後又收到一封說我資訊不完整,要我打電話make an appointment當面確認,之後才能繼續完成匯款流程...。這大概是我在荷蘭碰到最不順心的事了。

  • 飲食習慣

語言交換的時候荷蘭朋友問我覺得荷蘭典型的餐點是什麼?我說boterham(吐司或麵包夾起司),他整個大笑說謝謝你這太經典,之後別人問她的時候終於有東西可以說了!這裡的早、午、晚餐都可以是冷食,麵包、可頌、帕尼尼,配上一杯熱咖啡。下午茶也來杯咖啡、飯後再來杯咖啡。大部分的學生蠻常自己煮的,因為受不了外面只賣那些東西哈哈,可能因此supermarket店面多商品齊全,想練廚藝的人把自己丟來荷蘭就對了!

之前問一個德國人對荷蘭的感想,他說不知道為什麼德國荷蘭那麼近,荷蘭麵包可以那麼難吃?之前在德國餐廳打工時確實很喜歡德國麵包,荷蘭的吐司又乾又硬,大麵包也實在不怎麼樣,好吃的大概只有櫻桃塔阿、糕點類的甜食。像是appeltaart(蘋果派)或是紅蘿蔔蛋糕都非常好吃。

另外大家可能會好奇,這裡的牛奶到底喝起來怎麼樣?身為酪農業重鎮,牛奶一公升最便宜可以找得到0.6歐價錢的(約台幣20),我都買接近1歐的比較安心。喝起來比台灣的淡,據說越濃代表合成成分越多。去義大利有喝過超市賣的latte,味道與台灣的比較像,朋友說荷蘭那種才比較純正,所以本來就愛喝牛奶的我想當然爾荷蘭加一百分!

起司種類也多到目不暇給,但如果不吃土司的話其實很少會用到起司,我在這的早餐幾乎都是自己買牛奶、水果打奶昔,淋在crunchy和museli上,滿足又簡單,所以沒有分給吐司的胃,不像我之前在台灣一直很擔心在荷蘭就要被迫一直吃起司哈哈。

所以其實沒有所謂「荷蘭必吃」菜餚,沙威瑪、披薩店、中式餐廳、薯條炸物其實是充滿整個外食市場的。大家熟知的stroopwafels就是觀光客會買的也方便當伴手禮,pancake店也非常多、kibbeling(炸魚)、harring(生鯡魚)、kroket(有點像牛肉可樂餅)、薯條都比較像點心類的。我最愛的還是這裡有各式各樣的巧克力口味可以選,一片很大最便宜的還只要0.5歐,是你不管家裡還有多少巧克力都還是不停想買回去收集口味的那種著迷。

荷蘭人吃飯一直都較注重效率,有吃飽就好。至於買在火車上吃、課堂間吃、邊騎腳踏車邊吃doesn't matter,與台灣吃飯就要坐在餐廳好好吃個兩三小時、吃飯前要拍食物完整照,po即時動態、大家一起來selfie很不一樣。順帶一提,萊頓大學的學餐蠻不錯的,可以自己切麵包還有兩種濃湯可以盛,也有沙拉、帕尼尼、三明治等,與外面餐廳相較來說俗又大碗。

  • bar文化

荷蘭的bar不少,在大學城萊頓或是行政之都海牙都有蠻多家酒吧,定期還會舉辦jazz concert或是請駐唱歌手現場表演。我去過兩次有jazz的酒吧觀察了荷蘭人享受喝酒時光,比較令我驚訝的是老年人不少,兩個人喝著酒享受音樂促膝長談,老夫妻在表演結束後手牽手恩愛的一起回家; 年輕人則一群一群聚在一起聊天、玩遊戲、時不時到外面抽菸,但並不是所有荷蘭學生都愛去酒吧。每個星期三在萊頓有international student night,國際學生社團會定期在愛因斯坦酒吧聚集,我因為住在遙遠的海牙所以一次都沒去哈哈!

  • 交通方式

荷蘭學生一到五搭火車都不用錢(這個台灣可以參考一下-.-),而平常大家都會用ov chipkaart,類似台灣的悠遊卡,不然買紙張的車票要多付1歐紙本費。常搭火車的人除了可以買一個月99歐無限次數搭以外,也可以申請記名的ov chipkaart(7.5歐),再上NS的官網買一年50歐的package,在一到五的離峰時段搭火車都六折,週末則不限時間。但在NS官網上買的任何東西都需要荷蘭帳戶喔。

至於腳踏車,雖然在台灣就知道荷蘭是腳踏車王國,但實際在這生活還真的每天都有新發現:各種由腳踏車變形的嬰兒車、寵物車、貨車都可以大剌剌騎在路上,而且無論颳風下雨、氣溫只有接近零度,和蘭人也不會想要用走的,騎車騎到臉跟手都變凍得紅通通的,依舊在冬天裡疾速行駛,令我敬佩不已XD

路上道路大致分成三區:汽車道、摩托車有腳踏車道、人行道。大城市的電車發達,路上會有凹下去的軌道,是對於騎腳踏車人致命的陷阱。因為我也不止一次輪胎卡在軌道裡面,跌倒機率大概有70%,但我就是那30%哈哈!這裡的汽車駕駛在沒有紅綠燈的地方,假設有行人要通過,95%都會無條件禮讓行人。之前聽一個人說因為荷蘭有一條法律,假如人跟車出車禍,一定是車子的錯。我是不知道真的還假的,不過當自己被汽車駕駛有禮貌的禮讓時奇檬子會非常好。

  • 穿衣風格與身材

夏天普遍是T-shirt加上牛仔褲,穿短褲的人比我想像中少; 夏天太陽太刺眼,每個人幾乎都會配備一副墨鏡。冬天的話裡面是一件短袖或長袖,外面再加一件超厚防水夾克。因為冬天很常飄雨,荷蘭人都騎腳踏車所以一件防水外套是必備的; 也有少數的人撐傘騎車,因為腳踏車多半是腳煞,所以手非常的沒事。這跟米蘭的穿衣風格就差很多:荷蘭人穿衣服講求功能性、效率,能保暖、質感普普、便宜的外套不難找; 但米蘭人著重質感,質料差的衣服都會拒絕,每個人冬天都一定是黑白灰色系的過膝大衣、皮褲加上靴子,而且出門一定會化點妝。

身材的話,我發現荷蘭小孩每個都很瘦,年輕人胖的也不多,但到了40歲以上身材會急速朝水梨型身材發展。有個荷蘭人說年紀大因為工作的關係常常只是坐著,加上代謝變差,很容易就會變胖; 小孩常常跑跑跳跳,騎腳踏車衝來衝去,每天運動量非常大。我每次去買衣服的時候都一定是先從s號往下找,女生褲子的腰圍也有大到嚇人的尺寸,導致我在米蘭挑衣服時非常受傷xD

  • 學校課業、課外活動

這裡荷蘭學生在乎學業成績的重視比我想像中高很多。台灣的學生普遍課外活動多,常常導致考試前兩個禮拜才在臨時抱佛腳; 在歐洲唸書的學生每個禮拜上完課後就有materials可以念,而且一門課loading重、paper多,lecture必帶小組討論課也是常態,每個禮拜的圖書館K書之人都不少。曾經問過荷蘭人會不會喜歡討論成績?他們說不太會,也沒有前幾名的獎學金制度,而是有榮譽學程可以申請修習。成績等第從0到10,5.5以下就會fail,8分以上就是非常不錯的成績了。

我們交換學生修的課大部分都是level100-300,都算是他們大學部比較基礎的課,因此比較起來會覺得台灣教授的內容較深、教授備課較足; 但就一個荷蘭人的說法,說這非常看科系。他是法律系的(萊頓法律很有名),他覺得課程都非常有難度,我們一起修的entrepreneurship他根本不想花太多時間準備,不然他的書都念不完...而且在台灣聽荷蘭文老師說荷蘭假期很多,但實際問之後也發現每個學校不一定要配合國家放假,像大部分聖誕節到跨年有個差不多一個禮拜的假期,荷蘭人說他的系在那時候沒有在放假的。

在台灣真的以為國外就是9點上課,上到下午一點下課後就是自己的社團時間。不知道高中以下學制如何,但大學生的課可以從早9一直到晚7,冬天9點天亮4點天黑的日子真的會令人絕望XD社團也不像台灣這麼活躍,沒有系隊、系學會,要運動通常是加sport center的會員; 晚上就是去bar喝酒聊天聽live band舒壓。所以除了讀書、運動、bar,沒有什麼太多的雜事讓他們煩惱。即使沒有太多學生的組織辦的活動,政府及其他民間團體則在這方面扮演非常好的角色。每天每個城市的活動不勝枚舉,都可以從fb的相關活動找到:演講、辯論、遊行、市集、露天電影、文化介紹、grandtour....在這方面台灣政府在這方面的確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也許就是政府辦的活動都太令人傻眼,台灣學生的組織才會如此蓬勃發展,年輕人更有辦事能力,思考能力也跟許多經驗老道的企業人士不分上下; 歐洲人辦事、組織能力也許沒這麼好,但是他們對於自己學科的專業是非常有自信的。

突然想到,在一開始從不熟時的自我介紹,他們一定會問what do you study?也許大家會想說在台灣也會問彼此是什麼系的,但感覺都是有點在「幫助記憶」這個新朋友,有個非常清楚的分類; 歐洲人則非常重視你的學系,因為在進入這個學系之前,是從高中的考試及性向測驗,加上自己的選擇而選擇的,大家都相信每個人都是真的對這個領域的知識有興趣才選擇的,而不是將就著。這點對我來說非常震驚,因為能在這麼年輕的時候就知道自己適合、喜歡什麼領域真的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啊!

在荷蘭生活已經超過三個月,對於這個地方已經有很神奇的歸屬感,並且認真的喜歡這個地方。不知道是因為學了兩年荷蘭文,能夠在這塊比台灣大1.3倍的國家有點用武之地覺得開心,或是有美麗的風景、豐富的人文、友善的荷蘭人們、適合外國人生活的英語環境、算是良好的治安...除了冬天太冷常常凍到皮膚裂開鼻涕狂流,看著手指在離開手套三分鐘後就會開始發紅浮腫之外,真的很推薦想要交換的人來荷蘭享受半年或一年:)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