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荷式生活大不同

在荷蘭生活一個月後,漸漸開始思考台灣與荷蘭的不同。我覺得能在外國待一段時間,應該要好好把握機會檢視「外國的月亮比較圓」這句話禁不禁的起考驗。雖然發現的面向可能還不多,但有些體會是我認為很值得分享給對外國生活有好奇心的人。

  • 日常生活

在我們既定的印象裡,認知到國外生活就是比較悠閒,有很多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實際來到這邊,發現學校的課程大多都是早上9點到下午5點。與台灣的學校作息並不會差太多,所以課餘時間應該會是一樣多的。但他們都怎麼運用課餘時間呢?

荷蘭學生很喜歡在下課時在學校的自動販賣機買一杯不到1歐的飲料,坐或站在common room裡聊天; 課堂結束後則是喜歡在建築物外面抽煙聊天。在街道上,咖啡店外面無時無刻都有人坐在室外桌點上一杯咖啡,在陽光下展開綿延不絕的話題。

在這裡社團並不興盛,比較像是聯誼性質; 學校運動的地方集中在運動中心,但想要運動通常都要繳錢去上那種有請教練的課程,不像台灣可以在操場隨便揪人,就可以暢快地打一場球。健身房在荷蘭非常之多,但一個月起碼都要30歐起跳,但課程多元,只要繳了月費會年費就可以使用所有器材、上所有的課程。不想要花錢的話,早上晨跑的人一點也不少!由於人行道與腳踏車道是分開的,所以對慢跑健身的人,荷蘭是非常友善的環境。

晚上,許多酒吧會定時有live band演奏、每個禮拜三是國際學生之夜,許多人會聚集在酒吧裡一起喝酒聊天,續攤去其他半夜開始的party。有一天晚上九點去了一家bar聽jazz concert,發現老人還不少!不像台灣稍微有年紀的人都不喜歡聽民歌、古典樂以外的曲風,這裡很多的老人都跟年輕人聽一樣的歌、有著一樣瘋狂的生活作息。

通訊軟體,他們喜歡用whatsapp,有facebook的人非常少。因為wifi覆蓋率非常高,這裡的電信方案並沒有吃到飽,在餐廳、咖啡廳也幾乎不會看到有人在滑手機。大部分的火車都有免費wifi,只有在搭火車時會看到他們在滑手機,但也有很多人拿著紙本的書在閱讀。不過有趣的是,他們很喜歡在騎車、走路、搭火車時戴耳機聽音樂,比例絕對比我在台灣見到的還高。

他們的時間真的有比較多嗎?我倒是認為是台灣人想要做的事情很多,才會覺得時間不夠,總是被schedule、dead line追著跑。大學生通常有打工、實習、家教、球隊、課業、社團、友會要顧,再加上與朋友的社交活動,當然會覺得一天24小時根本不夠。我想,生活的悠閒是自己經營的,外國人有辦法過濾掉很多事而把生活過的悠閒,那也是他們的本事; 我們想要將時間利用到最大化,那也是我們的本事。

  • 學校制度

問過一個荷蘭人,這裡的升學制度到底如何運作?他告訴我一件很驚人的是。荷蘭小孩約莫12歲時會做一次測驗,將學生分成A,B,C level,A當然是最好的,然後依照level被分配到不同的高中,B,C level的小孩就會被分配到類似技職高中。在高中畢業前,必須pass所有的課並且考一次大考,A類高中只要通過考試,就可以選擇阿姆斯特丹、馬斯垂克、萊頓等等有名的大學; 而B,C level的學生通常就有科大可以選擇。我想,這種智力分班制度甚至年齡提早到了十幾歲,那為何這裡一所補習班都沒有?我能想像亞洲文化下,父母一定會希望小孩能夠進A類高中。我在猜也許外國父母會接受一切小孩考試出來的結果,如果小孩成績較好,就適合念某些大學; 假如學業成績較差,唸技職的也許會更適合自己的小孩。因此才沒有所謂cram school的存在。

這裡的大學制度真的蠻特別,一個學年分為四個block,上下各兩個。我所待的上學期,9/5開學,10月底是block 1的考試週; 接著11月初開始第二個block,到聖誕節那週左右考完試,1月沒有lecture,但考試沒過的人要在1月補考,都pass的人1月就有一整個月的假期,2/1開始第三個block。有些課只有一個block,也就是在七週結束一門課,兩個禮拜也許就一次大作業,第八週就要考試; 也有些課持續兩個block,有期中和期末考。7,8月也是沒有lecture的兩個月,也就像是我們所謂的暑假吧。不過荷蘭的國定假日之多是台灣無法比擬的XD從聖誕節一直到跨完年有長達9天的假,4月有復活節、國王節,會有種動不動就放假的感覺哈哈!

課程形式有人數極多的lecture,也有小班圍成ㄇ字型的workgroup,一堂課45分鐘,休息時間15分鐘。上了幾堂課後,深深覺得台灣學校上課的內容不比這個差,甚至有些好很多。台灣的教授相對來說感覺備課備很久,一上台兩個小時嘴巴的不會停,扣除掉廢話後,能講一個半小時的話,內容能少到哪去?端看我們有沒有在吸收而已。這裡有些課聽了45分鐘的演講,只覺得內容很淺,都是一些抽象的大概念,我耳朵又很會自動過濾英文,恍神一下也就下課了。

我的課程有一門有seminar,及小型研討會,有助教會帶大家討論每個禮拜的case。外國人發表意見的活躍程度大家可以想像,我在這裡也親眼見到,助教問個問題,有認真看case的人都很踴躍的回答,並且agree或disagree其他人的想法。剛開始會覺得自己只能默默地聽很挫折,好不容易等到可以發表的問題常常會被外國人搶答走; 但我後來覺得外國交換學生也很少在學校課堂上發言,這應該都是必經之路,於是我就告訴自己慢慢來,至今為止有發表過一次,但默默地聽大家的意見我覺得也吸收到很多。

有時候我會想,踴躍發表意見什麼時候成為一種社會期待的學習模式了?直到有一次聽了一場ted的演講,是關於內向者的故事,我才真正了解沒有所謂「哪種比較好」的學習模式。推薦大家看這場演講!

‘’the powers of the introverts''

現在很多翻轉教室的提倡、小組作業的增加、營隊活動的設計,大大地逼迫著introverts必須離開自己安逸的小世界與外界產生訊息的交流。不是說與別人交流不好,但這不應該是種「對的潮流」。小組作業增加了搭便車的人,那些善於發表意見的人也許只會丟一些不切實際的意見,缺少了introverts通常習慣深思熟慮的個性; 那些依賴小組作業產生同樣成績的人,也許會少了獨立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自己很喜歡這場ted,因為我覺得當自己發表意見時,就應該要對自己說出的話負責。假如我在談論議題時事,如果只是為了跟上大家的話題而快速掃瞄懶人包,並沒有真正理解這個議題、沈澱自己的心情並形塑出自己的意見時,我會傾向不想要為發言而發言,不懂就不懂,沒什麼好丟臉的吧?也許在這,我就像是大家所認為introvert,小組討論都是比較少發言的那個,但只要我願意在其他非上台報告的part多盡點力,嘗試努力了解他們傳達的意思,我想我依舊是engage in這個作業的; 跟一大群外國人聊天,也許我真的跟不上他們,但我會看著說話的人的眼睛,靜靜地聽跟努力猜測他的意思,不發表任何意見,我也不會覺得我應該要感到不自在或要找其他人開新話題才對。

另外,談到台灣學生常會覺得一個教授只在上面滔滔不絕的講課很無聊,常常會在大班上睡覺、滑手機,反正老師最後會上傳ppt,最後選擇翹課等等,最後怪罪是台灣學制有問題,為什麼不像外國多點互動性,讓學生參與感高,進而督促學生用功?我想,這也只是台灣學生喜歡偷懶造成的。台灣學生找到了不用花很多力氣就可以獲取好成績的方法,就像是依賴教授灌輸很多知識,自己透過自己的方式消化吸收,並轉換成對考試很有用的筆記,如此一來可以省下很多時間,做自己更想做的事。但我相信外國交換學生一開始到台灣,會非常認真的聽教授上課,預習、複習、準備考試,但一旦發現了偷懶的方法,也許就會加入偷懶行列也說不定。所以學制真的沒有好壞之分,看自己怎麼選擇吸收的方式而已。但最後我還是想比較一下兩地上課的優劣,我認為台灣的優點在於課程內容有深度又充實,荷蘭的課程則是多元、項目細,作業不少,小組討論多可以刺激思辨能力。

  • 交通方式

在這裡有一點讓我最羨慕嫉妒恨的,絕對是荷蘭的學生搭火車免費這件事了!!這裡的火車貴到嚇死人,我雖然有6折卡,但只能在離峰時間用,來回上學也要4.4歐,想去其他比較遠的程式就會瞬間大失血,超過7歐我就一定會買團票。而且,荷蘭學生也可以免費參觀所有博物館,一張票10幾歐的博物館!!台灣雖然有學生悠遊卡可以打折,但在物價貴貴的歐洲,免費跟全票真的差超級多...。

這裡的人大部分都有ov卡,搭乘巴士、火車、電車、船等所有交通工具,就像是台灣的交通卡,他是屬於荷蘭國鐵的系統,想要儲值時必須在火車站的機器用debit card加值,或是到service desk排隊人工現金加值。在這裡我比較喜歡台灣的悠遊卡,因為在各大24小時便利商店都可以加值,還可以用它來買東西,最棒的是還可以負一次,相對荷蘭的ov卡搭火車不能低於20歐,搭公車不能低於4歐來說非常方便。而且只要匿名卡弄不見,那20歐在那可是拿不回來...。

不過相對其他歐洲國家來說,荷蘭史基普機場距離各大城市搭火車都很近,團票的設計跟比利時、德國、法國的火車票來說是非常划算的旅遊方案了。

這裡的人熱衷腳踏車的程度真的很可怕,上次從海牙騎到萊頓,我沒想到自己有生之前會騎在高速公路或鐵路的旁邊...對他們來說,騎車一兩個小時是可以接受的範圍,許多帥帥體面的大人也都騎腳踏車通勤; 小小孩也有屬於自己的小腳踏車,全家騎車出遊是非常常見的事。最讓我大開眼界的應該是,關於腳踏車的所有衍生性交通工具,無論多奇怪多龐大的都可以合法上路...像是前面裝個貨箱,裡面裝了兩個小孩與一些雜物; 寵物的推車裝在前面,還有遮雨棚、大型腳踏車餐車等等,只能說他們很願意使用腳踏車這個交通工具的比例之高讓人非常佩服!

在台灣,我只能盲目地跟隨媒體報導來了解台灣以外的世界,我很幸運,這半年爸媽支持我讓我來實際體會很多事,思考不同之處,找到適合自己生活的方式。台灣的確有很多要改進的地方,但仔細想想,我很開心竟然發現了不少值得別的國家學習之處!

Hi, my name is Inka, and I am from Taiwa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