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經接觸過臺灣的中小家族製造業嗎?
對我來說,生在 Y 和 Z 世代交界的這一輩很容易接收到「科技創新技術」的資訊,例如 Apple 利用人工智慧研發了什麼最新功能、或是哪個國家開始測試電動車或無人商店等等;「臺灣的製造業」對我來說只是存在在社會課本裡的名詞。沒想到因為寫論文的關係,我有機會接觸到臺灣與荷蘭的中小家族製造業。
我的論文中主要是探討:臺灣與荷蘭的中小家族製造業,在面臨「工業 4.0 / 數位轉型」的浪潮,認為哪些因素是因「家族企業」的特性而造成的推力或阻力。家族企業,簡單來說就是「管理階層者和家族成員有重疊」的企業,而家族企業的特性例如:接班問題、管理階層權力集中、缺少標準化的決策過程等等。
在接觸荷蘭中小家族企業之前,我有幸先與臺灣某一家中小家族製造業面談,初步了解臺灣的中小家族製造業在「數位轉型」的常見動機與面臨的困難。簡單列點如下:
臺灣中小製造業轉型的動機
勞力越來越貴,為了壓低成本及提高良率,必須引進「自動化」設備來「標準化」製造流程
第二代接班者通常不是技術人員起家,因此為了管理公司,需引進數位化設備來與老師傅溝通
市場更迭迅速,客戶要求更有效率的服務,因此必須數位化以及早發現問題、滿足市場需求
臺灣中小家族製造業轉型的困難
董事長認為買一個實體招牌會比數位廣告來得有效,要怎麼說服老闆?
老師傅對於機器的不熟悉與排斥
我能信任誰?沒有太多的資本要從何開始?
先來說一下自己的研究動機好了。臺灣的製造業競爭力指標在全球排名是遠比荷蘭高的,這可能牽涉到中國崛起的壓力,以及臺灣在戰後,「代工」的規模非常大,因此在面對「數位轉型」的議題時較具有開放的心態(不做就是被市場淘汰)。
另外,在經濟起飛的年代創業的第一代們,近期也面臨了二代接班的議題。我內心認為:臺灣家庭的互動模式應該會比荷蘭家庭更有階級、權威感吧?既然臺灣的第二代接班人都能說服上一輩了,不知道荷蘭的家族企業私底下是怎麼溝通的?
看到這裡,也許你會對製造業與數位轉型的議題有初步了解了;在你心目中,荷蘭的製造業在面臨數位轉型,有可能會有什麼不一樣嗎?
我訪談了 3 家荷蘭中小家族製造業,有兩家目前是第二代接班,一家目前還是第一代在管理公司。
荷蘭中小家族製造業特色
非常注重品質:長期的客戶信賴源自於合理的價格與穩定的品質
強調人才培育:老闆放眼未來,在培養員工技術之餘,也鼓勵創新思維,並賦予員工更多的權利和義務,而不是只在聽命行事
家族企業並不一定要是家族內接班人:現任老闆目前都認為,只要公司有適合的人才,就會給予資源並提拔(附帶一提:二代老闆好像都有另一個創業夢
以上是綜合三家訪談之後蠻顯著的特色。他們在數位轉型議題中,共同提及的原因也有「人力成本上漲」、「市場需求」因素,與臺灣大同小異;當我談到「在意見不一致時,如何與上一代溝通」時,有一個蠻有趣的發現:
「你也知道,我們有些想法並不與上一代一致;因此要聰明一點,等到自己接班後,他們就不太會干涉了。」
「之前我跟爸爸說,等到我接班擁有公司股份了,我可能看到不錯的機會,會把公司賣掉;他很生氣,但事實上我是可以這樣做的。」
從這些句子裡,不難發現荷蘭企業所謂的「接班」,跟臺灣相比,跟上一代的權力交接更乾淨、完整,比較不會有自己是「執行長」卻要請示「董事長」的問題。
同時,荷蘭訪談者都說,無論是上一代或是這一代,只要是為了公司好,都是非常鼓勵創新的。像臺灣訪談者一樣,也會鼓勵從基層員工發起的創新、甚至設立一個專門「腦力激盪」的部門。
與臺灣中小家族製造業比較,荷蘭企業不同的地方
家族成員內部「喬」事情時,不太會在私下的家庭時間進行(公私分明的意思)
更重視員工對工作是否有熱忱、是否積極學習並創新
老闆把自己的角色縮小,期望現有員工或是新血為企業注入新的活力
除了不同的地方,更多的是相似處。例如二代接班面臨的是上一代的壓力,因此不會想複製經驗,對於公司未來的傳承抱持著更開放的心態,甚至不排除賣掉或是另外創業;此外,兩者對於「數位轉型」都是抱著積極的態度,希望未來能有資金進行更多數位化的投資。
以上觀察,雖然是在探討工業 4.0 / 數位轉型這麼硬的議題,我的觀察與比較主要是著重軟性的「家族企業結構性」的因素,對我來說,這樣的切入點才能讓我的論文題目有趣很多(不然大概寫不下去哈哈!)
如果對我在荷蘭寫碩士論文的過程有興趣,可以看看在荷蘭念碩士 -- 論文初期 、在荷蘭念碩士 -- 論文中期 和在荷蘭念碩士 -- 論文尾聲+口試。也歡迎留言告訴我你的想法喔!
北門捷運站附近,一個摩登的城市背後都有製造業在支撐啊
Comments